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欢迎回家!中国电科护航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4日 编辑:新闻中心

  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乘组踏着大漠戈壁初冬的韵脚,回到地球家园。

返回1

返回2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单位,中国电科布设致密安全的测控通信网,构建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救引导网络,架起畅通无阻的通信桥梁,全程护航返回舱成功着陆。

  环环相扣控“归途”

返回3

  

  从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空间站轨道返回地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要闯过与空间站分离、制动减速、再入大气层、降落伞减速、着陆缓冲等关卡。整个过程中,每一次“调姿”,每一脚“刹车”,都离不开中国电科测控通信系统的接力牵引,通过遥测遥控来接收和发送指令,观测分析返回舱的位置、速度、飞行姿态。

  中国电科布设陆海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对返回全过程进行轨道测量、遥测遥控和数据传输,全程牵引英雄归途。其中,新一代天基测控通信系统运用“基带池”技术,构建共享通用的大规模信号信息处理平台,同时运行多种测控、数传工作体制,实现云架构管控,根据任务占用情况和设备健康状况,自动按需分配处理资源,极大提高系统可靠性。

  穿越黑障有“明眸”

  

返回4

  地球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却给飞船返回带来考验。再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和大气层空气会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熊熊火球”,形成包裹住返回舱的等离子区,造成地面与舱体之间信号中断,这段时间被称作黑障区。

  中国电科自主研制多部雷达担负返回区首点截获、黑障区连续跟踪等任务,通过雷达反射式测量技术,智能判断目标黑障区内状态,实时选择最优波形、调度方式和处理算法,通过建立电磁模型迭代仿真验证,确保返回舱全程都在雷达“视线”范围内。 

  地球问候的“首音”

  

返回5

       “雄鹰报告,发现243信标”“243信号跟踪正常”,这两个关键节点是返回舱顺利开伞、正常返回主要判据。返回舱返回对着陆精度要求极高,落点越准、发现越早,搜救队员就可越快抵达现场,减少航天员在舱内的等待时间。

  为快速定位飞船返回舱落点,中国电科研制系列定向仪,装载于直升机、运输机、搜索车辆、救助船舶等多种搜救平台上,编织成一张近、中、远程结合的立体化搜救网络,只要接收到信号,立即引导搜索飞机和车辆抵达返回舱落点。“定向仪利用虚拟极化合成测向技术,采用无线电‘呼叫-应答’工作模式,不论外界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如何,都能够稳定工作,比其他手段更可靠。”技术专家表示,返回舱冲出黑障打开主降落伞瞬间,定向仪肩上的信标天线就能马上捕捉到返回舱位置信息,为搜救力量“舱落机临”提供支撑。

  着陆通信指挥“利器”

  

返回6

  

  在无网络信号的东风着陆场,信息的通联至关重要。中国电科研制多型卫星通信系统,是着陆场现场搜救任务唯一的通信手段。“为保障各类信息准确传输,我们研制卫星通信固定站、机载站、车载站、便携站等多型设备,接力架起通信‘桥梁’。”技术专家表示,固定站负责与任务中心建立通信链路,完成指挥信息测控系统和各类图像传输任务,为载人航天系统搜索回收提供指挥决策支持。机载站为空中搜索分队提供通信保障,迅速锁定目标并将返回的图像及时上报给任务中心。车载站在搜索过程中,与任务中心之间进行图像、话音及数据通信。当返回舱着陆后,卫星通信“接力棒”就交到便携站手中,便携站进行指挥信息和图像信息的传输,航天员出舱这一万众瞩目的画面就是通过便携站进行传输。

  在搜救直升机和搜救车辆上,除了部署卫星通信站,还配备了中国电科研制的北斗态势系统。北斗态势系统包含车载终端、机载终端和指挥型终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和位置报告功能,获取搜救力量态势信息。“通俗点讲,地面搜救力量实时分布情况,距离返回舱落点距离等问题,有了北斗态势系统,便可一目了然。”技术专家表示,车载终端和机载终端部署在前方搜救车辆和搜救直升机上,指挥型终端部署在后方指挥中心。前方报告位置信息,后方显示回收位置要素,指挥人员便能及时掌握搜救载体态势,为搜救力量精准调度提供支撑。

  

打印 关闭